39樂季

顯示月曆
音樂會一覽

39樂季

名家名曲

太平再保險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-
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暨
第39樂季開幕音樂會 - 和平禮讚

日期/時間
18-19/9/2015
晚上8:00
地點
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
票價
$100, $150, $250, $380
指揮
閻惠昌
演出者
合唱指導:朱振威
演出:臺灣國樂團
童聲合唱:香港童聲合唱團
女高音:葉葆菁
男中音:馬金泉
男高音:黃賜全、黃華豐
朗誦:詹聰
聯合合唱團
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
香港大學利銘澤堂合唱團
香港歌劇社合唱團
音樂事務處青年合唱團
高山成韻合唱團
綠韻
公開招募之合唱團團員

百人禮讚 和平榮光

適逢 2015 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 70 週年,樂團以「和平」為主題,邀請香港著名作詞家陳鈞潤以此命題創作《和平禮讚》,並由香港著名作曲家陳能濟譜曲。樂團更號召學界及業界共襄盛舉,公開招募百人合唱團,並結合臺灣國樂團及香港童聲合唱團聯袂演出。港台兩地逾兩百人的龐大陣容,攜手以音樂凝聚團結力量,傾力演繹呼喚世界和平的《和平頌》 和氣勢磅礡的《黃河大合唱》,以其不朽的旋律牽繫著全球華人奔騰激越的民族情懷,匯聚世人追求和平榮光的共同心願。

節目
合唱與樂隊《和平頌》 趙季平曲
第一樂章 - 金陵大江
第二樂章 - 江淚
第三樂章 - 江怨
第四樂章 - 江怒
第五樂章 - 和平頌
演出(混聲合唱):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、香港大學利銘澤堂合唱團、香港歌劇社合唱團、
 音樂事務處青年合唱團、高山成韻合唱團、綠韻及公開招募之本地合唱歌手
 
演出(童聲合唱):香港童聲合唱團


合唱與樂隊《和平禮讚》 陳能濟曲 陳鈞潤詞
 
(香港中樂團委作/世界首演)
 
演出(混聲合唱):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、香港大學利銘澤堂合唱團、香港歌劇社合唱團、
音樂事務處青年合唱團、高山成韻合唱團、綠韻及公開招募之本地合唱歌手
演出(童聲合唱):香港童聲合唱團


混聲合唱《黃河大合唱》 光未然詞 冼星海曲 閻惠昌編配
一、 合唱《黃河船夫曲》
二、 男中音獨唱《黃河頌》 男中音:馬金泉
三、 詩配樂《黃河之水天上來》 琵琶:張瑩
四、 合唱《黃水謠》
五、 男聲對唱《河邊對口曲》 男高音:黃華豐、黃賜全
六、 女高音獨唱《黃河怨》 女高音:葉葆菁
七、 合唱《保衛黃河》
八、 合唱《怒吼吧,黃河!》
朗誦:詹聰
演出(混聲合唱):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、香港大學利銘澤堂合唱團、
香港歌劇社合唱團、 音樂事務處青年合唱團、高山成韻合唱團、綠韻及公開招募之本地合唱歌
音樂會導賞

從樂聲中,留下一些時代印痕
── 談《和平頌》、《黃河大合唱》演出

文:查太元(臺灣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,原版《黃河大合唱》總譜校訂者)
 
2015年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,無論是來自政權的授意,或是民間自發組織,相關文藝展演在華人世界,從未少見。其中,《黃河大合唱》作為抗戰時期大型音樂作品代表,又逢作曲家冼星海冥誕一百一十週年,也成為這道命題作文的「必備經典款」,頻繁上演。但是,無論以什麼心態籌辦類似演出,總被人先入為主地貼上政治標籤,並且高舉「藝術不該被政治干預」大旗,意識形態先行地多加批評……
 
西洋文藝,建構在宗教信仰上,為歌頌天主而生。可中國自古以來,沒有明確且單一的宗教傳統,於是讚美政權、以政治作為依靠,成為中國文藝發展的主軸,《禮記‧樂記》是這條主軸長河的源頭,「王者功成作樂,治定制禮」,成為中國古今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思維;「治世之音,安以樂,其政和;亂世之音,怨以怒,其政乖」,也揭示文藝與社會的關聯。孫文說:「政治乃眾人之事」,這些被人們過度詮釋的所謂「政治」,就是人民、社會的發展歷程,恰恰是這些被政治「干預」的諸多文藝作品,記載人們走過的道路,並使各時期的作曲家,試圖以聲音為時代製造印痕。
 
1939年春,詩人光未然書撰長詩《黃河吟》,冼氏以六天寫就《黃河大合唱》簡譜初稿,由抗演三隊於延安首演,雖然觀眾反應熱烈,但冼氏並未滿足,1941年旅居莫斯科期間,完成交響大合唱改編稿,卻因手稿配器風格特殊,並有筆誤,塵封七十四年後才有機會首演。今年五月在上海演出的冼星海作品專場,復原原版《黃河》及諸多藝術歌曲的面貌,才令世人瞭解到,原來冼星海是一名深受法國浪漫主義影響的現代樂派作曲家!
 
陰錯陽差,後人並未能立即識別冼星海留下的音樂思維,於是在冼星海死後的三十年內,出現陳田鶴、李煥之、瞿維等人所作的《黃河》改編版,以及當今最為流行、普遍上演的中央樂團演出版(香港中樂團將演奏的《黃河》,即是此版本的中樂移植版)。如今,《黃河》已是一部奇妙的作品:史實卻有其作,始終未聞原聲,後人嫁接移植,勾勒歷史想像。無論如何,不同的《黃河》版本,也體現出各個時期人們對於該作品及特定時代的敘述詮釋。
 
時間推移至當代。趙季平是中樂作曲大家,作品細緻柔美,善創抒情旋律,深具民族風韻。趙氏歷時三年,完成可能是首部以中樂方式表達「南京大屠殺」的大型作品──《和平頌》,則展現趙氏多面貌的創作才華。全曲徵引江南民謠《茉莉花》為要素,卻不落俗套,發展得宜,未有生搬硬套之感。散落在開篇及結尾的強音總奏,有力地予聽者帶來時代的暗示。〈江怒〉一章,弓弦樂器的賦格,技術上頗具創意,原來胡琴音色也能傳達這麼規整的音樂語彙。最末〈和平頌〉一章,加入童聲、混聲合唱,雖不確定這是否受「大合唱」傳統影響,但以無歌詞人聲朗鳴配樂的方式表現,音樂顯得自由奔放,不致被文學修辭侷限,留予聽者更多思考空間。總的來說,在一片宏揚主旋律的環境下,趙氏所作《和平頌》,提供不一樣的表現方式,一切回歸音樂,不再是功能和聲伴奏與教條空洞口號。
 
朋友,脫離政治光譜吧!耐下性子聆聽音樂,既瞭解人們是怎麼描繪過去,也試試能否被藝術家們的想像引導,進入到那確實黑暗、悲慘的時空當中,真正從不同面向反省各時期歷史,進而理解、成長、前進。
 
先行增值

人聲樂隊大氣場

周凡夫

這場樂季揭幕音樂會的三首樂曲,包括產生於抗日救亡時期,冼星海與光未然的《黃河大合唱》、趙季平於 2004 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0 周年、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68 周年而寫的《和平頌》,及紀念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暨新樂季開幕音樂會委約陳能濟與陳鈞潤創作的《和平禮讚》,相同的不僅都是內容緊扣著近現代中國面對亡國抗戰的史實,而且都是大型交響化的樂隊結合人聲大合唱形式的作品。
 
其實,西方巴洛克時期不少大型宗教音樂,如彌撒曲、受難曲、清唱劇,都是採用人聲結合樂隊的方式,到貝多芬第九《合唱交響曲》,更是音樂史上將獨唱、合唱結合交響曲的里程碑式成功作品,內容上則擺脫了宗教信仰的崇高意念,轉而是世界大同,天下一家的高陳義內容;貝多芬以後,這種人聲與樂隊結合的作品便更多,成功例子更是不少,馬勒的第八《千人交響曲》、《大地之歌》更將規模推上高峰,二十世紀卡爾‧柯夫(Carl Orff)的《布朗寺院之歌》,亦是一個成功例子。
 
毫無疑問,人聲與樂隊結合,將音樂的表現力,和音樂的內容作出更大的擴張,也就得以表現更宏大、更深刻,和陳義更高的內容,音樂的氣場亦得以作更大的提升,讓人的感受亦更為深刻。
 
當然,要達到這種效果,關鍵仍在於作曲家與作詞家在創作時,能夠將人聲與樂隊作出恰當有效果的融合;而同樣重要的是,作為一部大型作品,要發揮大氣場,能將樂曲推上一個昇華的高潮,更要講求適當的佈局。《黃河大合唱》能歷經七十多年的歲月考驗,從早期硝風血雨般的粗獷風格,慢慢演變成追求藝術美聲的琢磨成果,曲中的民族精神,仍能發揮激動人心的強烈效果,亦在於人聲與樂隊的成功結合,和洽當的佈局,能一起一伏地,一浪高過一浪地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,隨著樂曲而不斷推高,最終進入宏大激動人心的高潮結束。
 
趙季平的《和平頌》當年(2004 年 5 月 1 日)在南京首演時,筆者躬逢盛事,同樣感受得到這種人聲與樂隊結合,於富有深意的佈局下,能將氣場不斷擴大的昇華效果。不過,《黃河大合唱》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救亡呼聲,《和平頌》和今晚首演的《和平禮讚》,卻是全人類的心聲,陳義更高,氣場更大!至於這首新作品能否同樣在佈局設計上,營造出這種大氣場,那仍有待大家一起來見證。但無論如何,這類大型人聲加上樂隊作品演出,能成功地將人的感情昇華進入一個新的境界,除要為演出者鼓掌外,作曲家、作詞家仍應分享過半的掌聲!